颤音
颤音是电吉他教学培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,具有一定的难度。
手指颤音是由一系列的快速推弦和推弦释放组成的,可以让你的弹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,它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也更令人刺激。手指颤音不是通过手指推动的,而是通过转动手腕来完成的。
练习一:将颤音应用在小调五声音阶中。需要注意的是,弹着六弦的时候,是先向下拉弦。弹奏一弦的时候,是先向上推弦。其他琴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。
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先慢速的进行训练,可以每次练习四个比较明显的推弦和推弦释放动作的颤音。熟练之后再慢慢加快速度。
颤音也可以出现在已经被推弦的音符上,就是将弦推到目标音高后再发出颤音。这是一个难度更大的技巧,需要耐心和长期的练习。
Am、Dm、Em和弦上建立小调布鲁斯
利用Am、Dm、Em或它们的属七和弦Am7、Dm7、Em7可以建立小调布鲁斯,与大调布鲁斯相比较,小调布鲁斯更加柔和,并且增加了伤感的情绪。
练习一:
第一小节 —— 6. 6 6 - / 06 06 6 - / 6. 6 6 - / 06 06 6 - /
练习二:
① 第一、三、四、七、八、十一、十二小节Am:第一拍的前半拍③④弦②品小横按, 第二拍前半拍休止,后半拍及第三拍为⑤弦空品 。第四拍为⑤弦空品。
② 第二、五、六、十小节Dm:第一拍的前半拍为③④弦分别②品和空品。 第二拍前半拍休止,后半拍及第三拍为⑥弦空品 。第四拍为④弦空品。
③ 第九小节 E :第一拍的前半拍为⑤⑥弦分别②品小横按。 第二拍前半拍休止,后半拍及第三拍前半拍为⑤弦②品 。第三拍后半拍为④弦空品,第四拍为④弦②品。
基础技巧V——颤音
额音的符号为“vib”,在优美的旋律中,处理延长音时颤音是不可缺少的技巧,颤音的奏法有多种。
古典颤音
这是借用古典吉他常用的一种vib技巧,方法是用手指按住弦,以指尖为支点,左右摇动手腕,手院在摇动的同时,指尖压紧琴弦作平行运动,必须注意这时左手的大拇指是离开琴柄的。摇滚颤音
这是摇滚电吉他常用的颤音手法,与古典颤音的区别是:指尖在手腕的带动下,按住弦的指尖做上下小幅度运动,拇指也不必离开琴柄
推弦颤音
推弦颤音是利用推弦下降音程再推弦快速连续反复后的技巧,比如我们推③弦7品D-E音,在推至时,迅速下降音程至E-E之间,再迅速地推至E的音高,这样快速地重复多次,便形成了推弦颤音。
技术分析:
无论哪种颤音都是靠手腕带动手指运动,不要马上颤动,先让音符平稳一定时间再颤音。
摇把颤音
摇把WB/vib或BAR/vib(颤音臂颤音)是利用电古他机械装置的后拉弦板制造的,摇把分为单摇(下压式)和双摇(上下浮动式),其中以经典的Fender早期产品(单摇)和Floyd Rose的双摇比较著名,无论哪一款都是靠人工的力量对机械运动的操控来制造各类颤音,其中双摇的更加狂野,可以制造更多的音色,如俯冲音、摩托车发动音、马嘶鸣音等。
单摇因为只能下压,所以只能有限地降低音程,再还原制造效果。双摇不但能下压,降低音程,而且可以上升提高音程,可塑性较大,但亦有缺点,双音的推弦时,由于机械的原因,容易使不推弦的另一音不准。
对摇把的使用因人而异,Stevice Vai、Jeff Back、Gary Moore等大师都是使用摇把的好手,而Blues大师Eric Claplon虽然用的是Fender单摇吉他,但从不使用摇把,枪花乐队Slash用的是Gibson吉他,根本就没有颤音装置,但两位大师的Sol同样精彩。
有关摇把的使用方法,将在后面的课程单独讲解。下面我们开始练习前三种颤音。颤音的运用要活学活用,练习者在以后的Solo中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酌情处理。
练习一(古典颤音运用):
21 1 - - / 0 #3#4 #56 71 / 7 66 6 - - / 0 66 54 32 / 4. 3 3. 2 / 1 3 2. 6 / 1 33 3 - //
3 - 3 - / 6 7 1 76 / 7. 6 5 6 / 3 - - - / 3 - 3 - / 6 7 1 76 / 7. 6 5 6 / 1 5 4. 3 / 21 1 ( 1351 351 )
练习二(摇滚颤音和推弦颤音运用):
00 03 36 / 6 - 03 36 / 2 - 22 653 / 32 63 3 05 / 6 - - 356 / 2. 1 66 6 / 3653 321 1 021 / 33 3 05 321 / 6 - - 356 / 2. 1 66 666 / 5. 3 2321 216#4 / 6 1 05 321 / 6 13 3 0 //
培训:021 - 56717111
微信:139 - 1717 - 7727
地址:虹口区溧阳路 1156弄 5号 (老洋房)
交通:地铁4(10)号线,海伦路站步行2分钟即可
本文由音乐人 白 羽 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编辑 2019年8月31号
http://www.shjita.com/article20220406164046/aritcle607.html